找答案

汇智心理 助力幸福

HUIZHI COUNSELING

该如何拯救“一心求死”的青少年?-洛阳心理咨询专业机构
来源: | 作者:汇智心理 | 发布时间: 2023-01-08 | 521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又有孩子自杀了!该如何拯救“一心求死”的青少年?

 

 

前段时间,我惊闻某市高中生自杀身亡的噩耗,心情非常沉痛。他的同学在问,上课时他的话很多,很大声,看上去很阳光,怎么会这样?诱因有很多可能,根源只有一个:看不到比死亡更有效的解决方法。每次发生类似悲剧对我冲击都很大。人都有求生的本能,而我们的孩子,体能智力接近人生顶峰的青少年,却为什么选择放弃他们无价的生命?初中的时候,我也曾经考虑过自杀,为什么现在我还活着?而且幸福感指数是5.7(满分6.0分)。我努力去寻找答案,希望了解求死的欲望哪里来?自杀的原因在哪里?同时更想找到活得很快乐的青少年的特点,以求降低自杀风险和机率,不要让这种悲痛降临到更多的家庭。

 

 ·  01  · 

青少年求死的欲望从何而来?

洛阳心理测评专业机构(焦虑、抑郁、失眠、人际关系、产后抑郁、情感问题、家庭关系、情绪问题等)

研究表明,90%死于自杀的人有精神健康疾患。从作家张纯如,到喜剧大师Robyn Williams。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(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)报告:11%的青少年有抑郁,近8%的青少年有焦虑,其中只有18-25%会寻求治疗。

 

华裔作家张纯如,1997年出版享誉世界的《南京大屠杀》,于2004年自杀身亡



同时,自杀并非一个原因造成,而是有以下风险因素,然后一个诱因引发。

 

自杀风险因素包括:

精神疾病,包括抑郁、行为规范障碍以及滥用药物。   

家庭压力以及机能不全。(家庭中经常存在冲突,包括生理、心理、或性的虐待等,而其他家庭成员这对这些事件采取容忍的态度。)

情境危机(如所爱的人创伤性死亡、身体虐待、家庭暴力等)

环境风险(比如周围有枪支、刀具、车轨、高楼等)

 洛阳心理咨询专业机构(青春期叛逆、亲子关系、家庭教育、夫妻情感、婚姻问题、婆媳关系、产后抑郁等)

我在初中时也觉得活着没意思,经常想到自杀,很大原因来自于家庭关系的不和谐。从懂事起,我就知道我不是父亲想要的孩子。我是女孩,他一直盼的是男孩。我的名字在出生前就起好了,单字,发现是女孩后改都懒得改。我生性活泼,让孤僻寡言的父亲处处看着不顺眼。除了一年一度的家长会得到其他父母恭维,记忆中父亲看我总是眉头紧锁。初中时,家里的争吵愈演愈烈,爸妈根本没心思管我们三个孩子。弟妹还小,天性敏感的我看当时热播的日本连续剧《血疑》,其中的女主角幸子身患血癌,她曾说到我要像非洲野象一样孤独地死去,我也想象着自己像非洲野象一样孤独地死去,追悼辞都给自己写好了。当年为什么我既有了父母争吵不休的风险因素,也有了想自杀的征兆(已经给自己写下了追悼辞),但是没死成呢?除了没有自杀的环境(当时住平房而不是高楼,家里没有毒药,市内也还没建火车等),研究领域最权威的理论发现,还需要求死的欲望才能完成自杀。而求死的欲望来自于人的长期体验累赘感以及缺乏归属感。如果有成就感,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,不会觉得是负担;如果和周围的人有亲密的关系,就不会缺乏归属感。

 



我很幸运,当年自己学习能力还算强,所以在学业上找到成就感;再加上性格外向,身边没缺过朋友,所以才没有被一时的绝望推上不归之路。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交流会增强孩子的归属感,温暖的家永远是孩子力量的源泉。同时,孩子有自己独特的个性、爱好和特长,需要父母多花心思去观察和了解,有爱和接纳,才能让孩子们亮出自己的色彩,找到成就感和价值。 自杀是可以预防的,其中一个关键步骤就是科普自杀征兆。50%75%的人在自杀前有征兆,而这些征兆是最容易被熟悉他们的家人、朋友和老师察觉到的。

 

这些征兆包括:

直接或间接的自杀表示

自杀遗书或计划

以往的自杀尝试

交代后事(如交代安葬,写遗书,或把珍贵的物品分发他人) 

沉迷于死亡的幻想中

我所在的学校曾帮助过数位有自杀倾向的高中生,都是朋友或父母带到我办公室来的。

有更多的看门人,我们才能帮助有风险的孩子及时得到需要的援助。

 

 ·  02  · 

青少年的大脑:

大脑额叶建设中,冲动常占上风

 

青少年时期,孩子的记忆力、阅读理解、数学分析、运动等功能逐渐达到顶峰。额叶总管对危险的判断能力,控制冲动,计划和选择自己的行为,是大脑的总指挥。但它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。

 

 

这是很多青少年情绪化、易怒、冲动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做事欠条理、易受毒品、酒的诱惑以及喜欢冒险的本质原因。很多青少年试图自杀也是一时冲动。对从金门大桥跳下后为数不多的幸存者采访发现,他们在空中的那一瞬间都后悔了,意识到自己一直以为不能改变的困境,其实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。能够帮助青少年大脑健康发育,减少冲动机率的办法,除了健康的饮食,还需要:
1、充足的睡眠 
青少年需要每晚8-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,才能达到最佳发育。充足的睡眠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。长期缺乏睡眠不止干扰专注力,记忆力等学习能力,更严重的是导致情绪调控困难。

2、经常锻炼

每天保证至少30分钟的运动,不但提升睡眠质量,而且增加血清素的分泌,提高个人的幸福感,有效缓解压力,降低抑郁的概率。适当的体力活动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益处。这两条对我们成人也一样重要。

 

 ·  03  · 

改变解释方式,增强抗压能力



2010年,我伤心地告诉丈夫,我们家老大威廉性格中有预测自杀的因素,虽然那时候他只有五岁。原因是威廉天生是完美主义者,每当事情不如意时就极度沮丧,甚至发脾气。上学前班,老师反应他虽然学习能力超前,但一有不顺,比如蜡笔画出了格,就马上情绪失控,因为橡皮擦不掉。我建议能不能让威廉从家里带个修改液,可以把画错的蜡笔盖住,以避免挫折感。老师想了想,很认真地告诉我:不行,因为他需要学习生活中有很多错误是盖不住的。错了就错了,没什么大不了。我终生感谢那位老师的提醒。最近频繁的青少年自杀事件,把完美主义推上风头浪尖,因为有研究发现它和孩子不能接受失败和失望正相关。可事实上不能以偏概全,把完美主义统统否定。很多家长在思考,为什么我们506070后,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,走过高压的高考之路,很少听说过有自杀的。反而是我们的下一代,生活条件这么优越,怎么就这么多想不开的?每次一有自杀悲剧发生,家长才开始提醒孩子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可之前呢?我们给过他们经历,去体验不如意吗?相反,很多孩子生活在假象中:考试要全A,竞赛要拿奖,大学要名校,工作要大公司......这样的情况下,一旦挫折来临,孩子们措手不及。
  无助感(helplessness)”是预测自杀最准的情绪。而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中,不少人都收获了控制感,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,命运可以改变。这样的情况下,无论遇到什么难题,也不会轻易放弃生命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系教授,Martin Seligman博士在1990年的畅销书,《Learned Optimism》(中文译本翻译成《活出乐观的自己》)里总结,乐观和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个人的归因/解释方式。坏事发生时,悲观的人会把它永久化,概括化和个人化;而好事发生时他们的解释则正好相反,是具体的,转瞬即逝的,外在原因决定的。比如打赢了球,悲观的人的结论会是:今天对手可能太累了,没发挥好或者今天我侥幸而已。如果输了,则是我球技不好,我本来就不如对手。
 
悲观的思维方式是抑郁的根源。Seligman博士的研究表明,孩子的归因/解释方式在8岁左右开始形成,除遗传基因外,三个原因决定了他们悲观或乐观的取向:

1、孩子在成长中常听到和看到的父母,特别是母亲,对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。换句话说,如果父母对好事的归因是长久的,概括化和个人化的,孩子就慢慢会形成乐观的解释方式。
2、孩子失败时父母对待的方式。如果失败常被归因为长久的,概括化和个人化的,如你就是记性差! ” “女孩子数学都不好!”等,孩子就慢慢会形成悲观的解释方式。
3、早期生活中有负面事件反复发生,如亲近的家庭成员在自己幼年时离世,父母失业,家庭诸事不顺等。如果没有适当引导,孩子会觉得不论自己如何努力,坏的结果总会出现,个人努力不会有用,所以感到无助,将来在遇到困难时则更容易选择放弃。

 

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的,是帮助孩子端正对生活的态度,能看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。

 

2010年加州 Danville 市曾有一位8年级的女生,学习一直名列前茅,却因一次代数不及格而自杀。她的母亲被采访时一口咬定:“It’s all that stupid F!”都是那个愚蠢的F惹的祸!)每次我讲座时提到这个例子,都有父母一针见血指出:如果孩子连一次不及格的代数成绩都承受不起,她如何能面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挫折和失败呢?不是那个F,而是她对F的心态害了她!治疗抑郁和焦虑最有效的方法, 认知行为治疗的中心理念就是改变人错误的成见,帮助他们在困难挫折中看到希望,避免钻牛角尖,增强抗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真正发生了什么事,比起孩子和家长如何看待这件事,几乎微不足道,个人对事件的诠释才是决定应对方式的关键。只是拿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观念会让孩子不敢面对挑战,因为任何可能的失败都是对他们信心的威胁。
而真正的信心,不只是相信自己能尽力做到最好,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不论输赢,都会在这个过程里学到新的东西。真正的信心不需要拿成功去保护,而应该用适当的失败经历来锤炼,因为如果孩子有了成长的心态做后盾,信心一定会在失败中越练越勇。《Mindset》一书的作者,斯坦福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博士,更是提醒父母,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,就是他们热爱挑战,不畏错误,享受努力过程,学习上有恒心。学习过,将来才能输得起那不论孩子选择去哪里的高中,大学里学什么专业,将来做什么工作,和谁生活在一起,我们做父母的都尽可放心:生活如何风云变幻,孩子都会从容面对。同时,逐步建立抗压机制。青少年各不相同,适合他们减压的方式也不同。我认识的高中生中有的编织,有的运动,包括瑜伽,有的喜欢和朋友聊天,这些都是健康的放松身体,抒发情绪的方式。

 

 ·  04  · 

服务他人,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



曾经有位家长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:父母没有给孩子压力,但孩子从同学那里自己感到压力怎么办?确实,青少年之间的互相比较给他们带来很多压力,成为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根源。答案是:帮他们开阔眼界,通过责任,找到自我以外的价值。对生活的满足感,自尊和使命感,是美国国家学校心理学家协会推荐的防御自杀机制必不可少的一项。美国有一句俗话这样说:如果你只想开心一小时,去打个盹;如果你想开心一天,去做一件你爱的事(比如钓鱼,足球,读书等);如果你想一辈子都开心,去帮助别人。这句话非常有道理。帮助别人,服务社区,是增强青少年价值感,同时又有归属感的最佳途径。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高中生,不但自己求知欲强,还通过各种方式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人。有很多学生需要照顾家人,或在医院做义工等。

他们的生命,超越了自己,有更大的意义。这样的孩子,就算生活中遇到挫折,这么多的责任和牵挂也会帮他想得更远。

 

 

如果孩子只是为了成绩而学习,为了受人欢迎而社交,那压力一定很大;可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现在的课业,活动,朋友等和社区,社会及自己将来目标的关系,那压力也会成为动力。美国高中要求每个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同时,有几十个小时服务社区的经历才能毕业,那是绝好的帮孩子往成人期过渡的步骤。很多不了解的移民父母把它看做负担就大错特错了。我见过很多孩子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,建立非盈利组织,为社区提供学业辅导,园艺,环保等各项服务,完成几百个小时还孜孜不倦,乐在其中。很多更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继续高等教育的动力和方向。很多上了大学的孩子回来告诉我,回头再看看自己的高中时代,觉得当时自己很可笑,把很多并不重要的人和事看得那么高。她们当时以为那个高中就是整个世界,可现在才开始了解世界有多么大,自己可以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有多么多,而学业成绩远远不能定义自己个人的价值。可惜的是,那些在高中自杀的孩子放弃了走到那一天,找到那个结论的机会。

 



我们改变不了青少年还在发育中的情绪调控机制,就算搬家来远离铁轨,大桥,我们也不能保护孩子生活在真空里,永远没有压力和失败。我们能做到的是增强韧性因素 (resiliency factors),包括亲密的家庭关系,健康的社交圈,乐观的生活态度,健全的减压机制,成就感,价值感,责任感,使命感,信仰,等等。那些杀不死我们的,只会使我们更加强大!

注:文中图片及部分内容来源网络,若侵权,请联系删除


热门文章及问答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