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竟无论如何,父母的生活经验总是比孩子要多,也从过去的历练中汲取教训。父母的作用是提供帮助而不是强迫帮助;不是认为一切都太重要而不容许失误──有时候犯错也是好的,这样孩子才能够从错误中成长。
3、让孩子自己练习做决定
建议,父母应该从小就让孩子有自己的决定权,就像是从小问「你要穿红色衣服还是黄色衣服?」并试着让他们自己选择。
比起自幼就帮孩子决定好生活中的所有大小事,倒不如让他们练习替自己的人生做主,因为在未来势必有科系选择、职业兴趣等更大方向的考验,父母应该在这些选择上指点,而不是强迫──否则若过得都不是孩子想要的人生,他们可能永远没办法独立。
「直到孩子上了大学或真正成年,就能真正放手让他们决定。」专家说,「对孩子真正有用的帮助方式是尊重他们,他们有自己的思考、有自我的目标,在父母的支持下,在心底会更加安定。
4、父母要当个安定的存在
实际是,当一个领导者没有焦虑或忧郁的情绪时,他所引领的团队往往会比较成功,因为当保持冷静时,遇到任何状况都应该能沉着应对,特别是在孩子茫然、无助、恐慌时,一股最坚定的力量。
焦虑往往具有传染性,若能稳定思绪、引导明确方向,对孩子来说是无比大的帮助。「当失败时鼓励孩子继续坚持下去,他们也许会持续努力,这对比考低分后就责骂的影响,结果会差很多。」
5、学历永远不是一切
无庸置疑,对于某些家长来说,孩子的学历是他们此生最在乎的事情,传统认为考了一个好学校不仅对名份有帮助,也是家庭亲戚们在茶余饭后小聚时,最能引以为傲的议题。这让孩子总是被父母逼着读自己不想念的学校。
实际是,「这一切都是妄想,绝对不是进了一个理想中的大学后,代表这个人未来就必定会成功,而成功的定义更绝对不是用学历来论断。」
这刻板印象一部分来自于社会文化、一部分来自于父母,这导致许多孩子背负着极大的社会压力,甚至对心理产生极大影响。
他强调,父母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培养健康的大脑,和引导孩子维持强烈的自我意识,绝对不是把录取名校与否当作幸福指标,甚至是成功人生的黄金门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