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%,把需要记忆的东西移到这两个时间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。
2、用固定的时间来做作业。有的家长告诉我,这个孩子9点以后才开始做作业,一做做到12点了,拖拖拉拉,影响了睡眠。那我的问题是,为什么孩子放学的时候是3点,但9点才开始做作业呢?这就是行为的习惯没有养成。写作业一定要有固定的时间,特别是小学的时候。建议是,放学回到家后,先休息一下,吃点东西,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不一样的事情。因为在学校里面,大部分的学习内容都是跟阅读和数学逻辑相关的,那么调整一下,也许就是听听音乐、打打球,也许是玩一下橡皮泥,转移一下大脑活动的区域,降低疲劳。这之后我们就要养成,比如说,在吃饭以前也好,吃饭以后也好,有一个固定的地方、固定的时间做作业。
3、学龄儿童的家规要跟孩子一起商量着完成。你可以问一下孩子,你觉得我们吃饭以前是先做数学还是做阅读呢,吃饭以后我们再做另外一部分。这样就可以把作业分开,使孩子做的时间不至于特别长。
4、对于注意力不是特别专注的孩子,能够提供一个小的奖励。比如说,喜欢跟爸爸出去打球,那我们就先来做数学,数学做完之后,我们先出去跟爸爸打十分钟的球,然后回来吃饭,吃完饭我们再来做其他的作业,这个对孩子都是一个动力。
5、要在家里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。小学的时候,晚上10点一定要开始睡觉了,如果10点前没做完作业的话,抱歉,我们要熄灯了,第二天作业做不完,成绩受影响,交不上去,要自己承担这个后果。这是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,到第二天的时候,孩子会更加用心,要把事情在10点之前做完。
五、父母真正影响孩子的是言行的记忆
孩子在学习上,自律能力方面,自控能力方面,时间管理方面,犯错误是非常正常的。因为孩子自控力这部分大脑的发育是最晚的,要到25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,孩子预测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。我们如果能够正确看待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犯的一些错误的话,那我们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为将来的成长而学习,我们管教的目的,就是为了起到一个教的作用,能让孩子掌握这些优良的品格和习惯,千万不要惩罚正常但是不正确的行为。比如说,他坐不住,自控能力差。很多事和他的天性、年龄的发展阶段也是有关系的。七八岁的孩子,让他分心的事情非常多,坐不住,特别是男孩子,这非常正常,虽然是一个不正确的行为。其实,孩子跟我们在一起的18年的过程中,其中12年、13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。最终希望孩子学到什么呢?我们真正影响孩子什么呢?就是他言行的记忆。这个记忆,包括孩子如何看待自己、如何待人接物、如何解释自己在学习中碰到的失误失败,这些都会内化成孩子性格中的一部分。如果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,我们帮助孩子感受到和父母、老师之间的亲密的关系,感到自己受尊重,有归属感的话,孩子的上进心的基本心理需要就得到满足了,他就更愿意去实现自己的潜能。如果我们同时还给孩子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潜力,能够根据他的能力特点去帮助他找到获得成就感的活动,能够在学习中带来更多的成就感的话,那孩子对将来的学习就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