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答案

汇智心理 助力幸福

HUIZHI COUNSELING

沉迷游戏、厌学、叛逆,根源竟是……洛阳心理测评专业机构
来源: | 作者:汇智心理 | 发布时间: 2022-11-15 | 436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   面对一个厌学的、沉迷游戏的孩子,先别着急责备,试着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。

    每当提起孩子的学习,很多家长表示很头疼,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,讨厌学习。

    通常表现为:不认真听讲、作业敷衍了事;马虎、不愿动脑筋、拖延懈怠;日常情绪低落、没精打采;迷恋网络世界和游戏。

    孩子之所以会讨厌学习,社会、学校的因素固然存在,家庭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更关键的。

    很多孩子不是对繁重的学习压力、复杂的学习难题感到厌烦,而是家长的一些做法和言行,让孩子产生自卑、烦躁、叛逆的心理,于是开始讨厌学习这件事。

    下面分享的案例,如果你家也有一位厌学的孩子,相信你认真读完,一定有所启发。

    案例:孩子高二,家境优渥,母亲是企业高管,父亲是公务员。

    孩子一直学习成绩比较好,能考600多分,父母对他抱以厚望,认为高三努力努力考个理想大学没有问题。但谁知,在高二时孩子却忽然厌学,变得爱打游戏,而且常常把自己关在房间,沉迷在游戏中,不愿去学校上学,成绩也一落千丈。无论是妈妈无数次苦口婆心,还是爸爸不时拖出房间暴打,都不管用。于是,父母焦虑地来寻求帮助,希望能帮孩子回到从前。

体谅父母的“好孩子”

    通过和孩子交流,我发现这孩子其实是一个“好孩子”。孩子自幼由奶奶带大,初中才被接回父母身边。父母为了弥补以前在孩子教育上的缺失,回来后密集报了各种的课外班。很多课外班其实孩子并不喜欢,但是为了不被父母“抛弃”,孩子默默顺从父母的意思。随着高考越来越近,父母期望越来越高,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,孩子就像一根弹簧,慢慢被拉到了极限,再也没有弹性了。

    用孩子的话说:“到后来,其实很多课我根本没有在听,或者听不懂。

    我一边坐在那里,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,一边脑海里想的是如果让父母失望的情景。这样的矛盾,终于让我学不下去。”

    多么好一个孩子,为了成全父母,宁愿“牺牲”自己,直到自己无法坚持。

    洛阳心理测评专业机构(焦虑、抑郁、失眠、人际关系、产后抑郁、情感问题、家庭关系、情绪问题等)

    难以承受的父母期望为什么就剩下最后一年,却坚持不下去了呢?孩子沮丧而迷茫地回答:

    “有一天,我忽然觉得人生没有意思。上课、刷题、考试、考高分、考不上高分挨骂......

    而且,我考上了大学又怎样,读完大学之后我的人生又能怎样?”

    那个时刻,这个十六七岁的孩子,透露出的暗淡、无奈,就像一个老头一般,暮气沉沉,了无生趣。

    孩子说,自己也曾经想过就这样了结毫无意义的生命,但是因为怕疼怕死,所以才没有付诸实践。既然不能了结自己,学习又痛苦得难以承受,那只能选择逃避。而逃避最好的方法,就是打游戏。即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多次被父亲拖出来暴打,他依然要玩,而且玩得越厉害。因为自认为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,不打游戏还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呢;因为父母从未理解自己,冷热暴力已是家常便饭,他早就练就了“死猪不怕开水烫”的本事;因为现实实在太压抑,游戏中多少还能得到一些“乐趣”。有一句话叫:幸福总是相似的,不幸却各有不同。但是大量不幸地厌学孩子却也有很多相似:难以承受来自父母的重压,无法达到对标成绩,人生缺乏意义感,只能逃避到另一个世界——游戏世界活着。看到他,我们就能看到一类“迷失”孩子的影子。

拯救“迷失”的孩子

    其实,拯救一个“迷失”的孩子其实不难,关键看父母是否能做到。

    第一步,放下期望重新建立联结。

    孩子与父母的目标不一致不能做自己,或自己认为达不到父母的目标,是导致孩子“放弃”的主要原因。

    对孩子期望高、要求严,不能说是一件坏事,但如果过分的高期望高要求,超出孩子自身的承受能力,确实容易坏事。

    男孩对我说了这样的话:

    “好像我不管怎么努力、做得多好,都不能达到我父母的标准,他们永远都不满意。”

    “我好希望他们能跟我说,你做得挺好了,休息一下也没事。”

    家长的高期待高标准下,孩子缺少正面的鼓励和肯定,觉得自己怎么做父母都不满意,自信心不足;

    过重的学业压力下,孩子每天的生活都被学习充满,没有可以停下来休息、玩耍的时候,整个人是压抑的,无法从学习中感受兴奋和快乐。

    父母要做的,是放下自己的期待,让孩子走自己的路,并真正接纳。

    经过分别和孩子、父母的沟通,亲子之间达成一致:

    孩子答应回到学校,而父母允许孩子每天玩半小时游戏,并接受未来孩子可能考一般大学、专科,甚至考不上大学只要身心健康就好。

    其实孩子在沉迷游戏之前,曾向父母表达过多次,自己考重点大学压力大。

    但父母熟视无睹,只是认为孩子只是想偷懒,必须得施压才能激发潜力。

    父母们常常非要花一笔咨询费,让咨询师向他们转达孩子的想法和要求,告诉他们:

    “你们这样下去,孩子可能真就废了。相比于成绩,身心健康的孩子难道不是更重要的吗?

    你们难道他们非要把他逼得走投无路,没法做个正常人?......”

    这才开始上心,才肯重视并放下自己一厢情愿的强烈期望,真正去接纳孩子可能做不到的事情。

    正如这个孩子所说:“我很爱父母,只是希望他们以我想要的方式爱我。    而不是我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,就是一个废物。”

    孩子只是想父母无条件地爱自己,能自主地做自己。

    洛阳心理咨询专业机构(青春期叛逆、亲子关系、家庭教育、夫妻情感、婚姻问题、婆媳关系、产后抑郁等)

    第二步,改变和孩子的沟通方式。

    你有没有经常这样的抱怨?“我天天跟孩子说,要好好学习,不然将来找不到工作。

    ”“我整天跟孩子在一起,陪他做作业,给他讲题,这不是交流吗?”“我家孩子总是不听话,我每天都要骂他,他才会坐在书桌前学习。

    ”这些父母为了孩子的学习,可谓费尽了心力,可效果却是,无论他们说多少,孩子就是一点儿也听不进去。

   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:这些话,触动不了孩子,这种沟通,完全无效。想要沟通有效,先要与孩子产生共鸣,说他们想听的,再把我们想表达的内容,融入对话中。

    与一个快要成年的孩子沟通,切忌高高在上地命令,也不要喋喋不休地啰嗦。

    最好是点到为止,为彼此留有余地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要学会倾听。

    在和男孩对话的过程中,他还诉说了这么一个委屈地情节:妹妹经常到爸爸那里告状,每次爸爸都直接来教训我……而妈妈却总是不听男孩说什么,就批评男孩:你是老大,要学会包容和担当……他们从来看不见男孩心里的委屈和对爱的渴望。教育家成尚荣曾说:“倾听,是一种特殊的教育,是教育的艺术和智慧。”学会倾听孩子,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,是和孩子沟通的重要一环。

    第三步,看到闪光点找到未来方向。

    不是成绩好的孩子就没有其他问题了,成绩不好的孩子也有很多优点值得发掘和肯定,家长应该客观立体地看待。

   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:

    “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,独一无二的世界。”

    上帝为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,找到自己的优势,每个孩子都可以过好自己这一生。

    只是因为父母眼里只有“分数”这一个标准,所以孩子被分成了“三六九等”,成为不如“别人家孩子”的孩子,最终真的过得“不如别人”。

    理解孩子的世界,用多元的眼光去寻找孩子的亮点,引导孩子走上一条阳光的人生路。

    引导孩子最好的切入点就是他的“兴趣爱好”。

    当我们聊起游戏,这个孩子就有了精神。

    “听起来你打游戏技术很好呀,你是怎么打赢的?”

    “我们在线上有团队。我会带领和分工,我们团队协作,会连麦交流,总结经验。”

    ......

    “除了打游戏,你还有什么爱好吗?”

    “以前我喜欢跑步,曾经跑过半马,有很多跑友。”

    ......

    “可以看出,你有自己的优势,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。

    有没有想过以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,未来怎样的状态你最想要的?”

    “我希望未来能成为一个IT精英,能带领一个团队工作。”

    当父母能放下自己的期望,孩子也看到自己的方向,他就没有了那么大的负担,而是燃起了动力。

    第四步,清晰远景探索可行的道路。

    孩子有了动力,就可以讨论可行的前进方案了。

    我和孩子讨论了20年后他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,描述了他想象的工作和生活状态。

    描述得越细致,孩子心中的理想就越清晰,受到的触动就越大。

    我问这个孩子:“20年后的你,你想对现在的自己说点什么?”

    “我想这只是我人生中的一段旅途。”

    “现在的这段旅途中的做法能否帮助你实现20年后的人生呢?为什么?”

    “肯定不能。玩游戏的时候感觉过瘾,但之后会感觉很空虚。

    而且,精神越来越差,身体也经常会觉得不舒服,学习效果就不用说了。”

    “如果说目前的做法对未来没有帮助,那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实现你的理想呢?”

    “只要父母不逼我,不要对我要求那么高,我愿意去学校,尽我的能力考。

    而且我还可以用我喜欢的跑步来锻炼和调整身体。”

    以上四步,只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呈现,是帮助孩子整个调整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步骤。

    作为家长,可以学一些养育技术,但更要明白这几步的意义——

    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,接纳孩子走自己的路;

    帮孩子发现自身优势和方向,激发主动性,并引导孩子去实现理想。

    最重要的,是父母要知行合一。

注:文中图片及部分内容来源网络,若侵权,请联系删除


热门文章及问答
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