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近中高考,考生往往压力较大、对外界的变化很敏感,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,陪孩子度过“冲刺”阶段?一起来看看。
Q考前阶段,家长应该怎样做?
1.考生家长应该具备的最佳心理:满怀信心,相信孩子一定行!切忌渲染考试的难度,完全避免夫妻吵架,对孩子期望要合理,不使用例如 “要考试了,你还玩手机,真是朽木不可雕也”的威胁性语言,保证孩子考前有充足的睡眠。
2.用正向思维看待孩子考前的一切行为,例如成绩起伏,说明孩子太要强了,想让成绩更上一层楼,才出现了动机过强导致成绩下降;孩子想玩一会手机,就是太累了想放松一下;孩子和异性同学走的很近,是因为在紧张焦虑的学习生活中,孩子不光需要家长、老师的支持,也需要同学朋友的支持,这都是孩子努力上进的动力源泉。
3.理解孩子艰苦,宽容孩子失败,鼓舞孩子斗志,适当给孩子做身体按摩,做好孩子的“心理按摩师”。即使再急,也得内紧外松,稳住阵脚,使家庭生活保持一种轻松、自由的氛围,并努力用平静、快乐情绪来感染孩子。
Q考试失利,孩子出现“挫败感”该怎么办?
1.调整自身情绪,正确看待考试的作用。可以找自己的朋友等支持资源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,自己拥有好状态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;平时的考试不是用来判断孩子“好”与“不好”的,而是帮助孩子明晰知识的掌握情况,有的放矢地进行后续学习,从而不断成长、不断进步。
2.安抚孩子,合理解读考试失利。考试成绩不理想,孩子心里肯定很难过,这时父母尽量不要批评,而是换位思考,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安抚孩子。很多孩子因考试失利错误归因,给自己贴上了“我不行”的标签。这时,父母要引导孩子重新解读“考试失利事件”,“考不好”不等于“我不行”,不要因为暂时的考试失利而否定自己整个人,协助孩子重构“我能行”的核心信念。
3.引导孩子发现优势与潜力,重燃希望。父母要看到孩子的不容易,并肯定孩子的努力、坚持和上进的心;要协助孩子进行积极聚焦,多关注自己的优势、潜能,发现自己努力学习、考得好的科目或题目,给予孩子希望,点燃其全力以赴、努力拼搏的动力和信心。
4.分析情况,寻找对策、稳步提升,体验成就感消除挫败感。与孩子一起科学分析试卷,探讨成绩下降的原因,从努力程度、时间管理、学习方法、学习态度、偶发事件、考试难度等多维度进行客观分析,找准问题,提供支持,鼓励协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,落实行动克服障碍,逐步进入高效地学习状态,体验成就感消除挫败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