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感觉遇到问题/困扰(不论是认为问题出在别人身上还是自己身上),谁做咨询。
很多时候,监护人/父母会倾向于把自身因素排除在外,不论是监护人/父母做咨询还是孩子做咨询,监护人/父母都需要面对自己的心理冲突,因为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发展阶段,防御固化程度弱,接受新事物能力,尝试新的模式能力都比较强,所以在现实层面未成年人的咨询相对来说是比较好进行的,难点往往在于监护人/父母,希望随着心理学的普及,心理健康意识的增强,这个现象能得到改观。
03
需要来访者本人自愿
任何咨询都需要本人自愿,未成年人做咨询,同样需要本人自愿。
有的监护人/父母会自作主张,没有和孩子协商,征求孩子的意见就预约咨询,这样并不妥当。
首先,咨询是一个咨访双方合作的过程,如果孩子的阻抗很大,是无法进行一个好的合作的,也很难产生效果,达成咨询目标;
其次,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,没有经过协商,就对关于孩子的事情擅自决定,这本身也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行为,这样的行为又更容易加剧孩子的阻抗/排斥。
咨询这件事从预约咨询之前就已经开始了。
如果在咨询前,监护人/父母能够平等,尊重地征询孩子的意见,听听孩子的想法,不论孩子同意与否,不仅是为咨询,也是在(亲子)关系中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,能这样做(平等,尊重孩子)的监护人/父母孩子大概率不会出现大的心理问题,往往出问题的孩子家庭又恰恰会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,从这个层面来说,监护人/父母从预约咨询开始就在学习如何和孩子相处了。

04
咨询需要一个过程急于求成只会受挫
有些监护人/父母可能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发现孩子有异常,譬如孤僻,无法专注,各种躯体症状等问题时就会寻求帮助,就我们国家目前的现状来说,更多的情况是一个孩子寻求咨询的时候,往往心理冲突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习,生活,到了要服药,停学,休学,自残甚至自杀的程度,监护人/父母才会迫不得以求助于咨询,并且相当部分的监护人/父母此时最急切的目标还是学业,如何快速复学,提升成绩,升学。
说实话有时候看到这样的父母真是心有切切焉,我大概能体会到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,唯成绩,唯分数论带来的压力与无力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