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步建立抗压机制。青少年各不相同,适合他们减压的方式也不同。我认识的高中生中有的编织,有的运动,包括瑜伽,有的喜欢和朋友聊天,这些都是健康的放松身体,抒发情绪的方式。
· 04 ·
服务他人,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
曾经有位家长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:父母没有给孩子压力,但孩子从同学那里自己感到压力怎么办?确实,青少年之间的互相比较给他们带来很多压力,成为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根源。答案是:帮他们开阔眼界,通过责任,找到“自我”以外的价值。“对生活的满足感,自尊和使命感”,是美国国家学校心理学家协会推荐的防御自杀机制必不可少的一项。美国有一句俗话这样说:“如果你只想开心一小时,去打个盹;如果你想开心一天,去做一件你爱的事(比如钓鱼,足球,读书等);如果你想一辈子都开心,去帮助别人。”这句话非常有道理。帮助别人,服务社区,是增强青少年价值感,同时又有归属感的最佳途径。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高中生,不但自己求知欲强,还通过各种方式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人。有很多学生需要照顾家人,或在医院做义工等。
他们的生命,超越了“自己”,有更大的意义。这样的孩子,就算生活中遇到挫折,这么多的责任和牵挂也会帮他想得更远。

如果孩子只是为了“成绩”而学习,为了“受人欢迎”而社交,那压力一定很大;可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现在的课业,活动,朋友等和社区,社会及自己将来目标的关系,那压力也会成为动力。美国高中要求每个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同时,有几十个小时服务社区的经历才能毕业,那是绝好的帮孩子往“成人期”过渡的步骤。很多不了解的移民父母把它看做负担就大错特错了。我见过很多孩子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,建立非盈利组织,为社区提供学业辅导,园艺,环保等各项服务,完成几百个小时还孜孜不倦,乐在其中。很多更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继续高等教育的动力和方向。很多上了大学的孩子回来告诉我,回头再看看自己的高中时代,觉得当时自己很可笑,把很多并不重要的人和事看得那么高。她们当时以为那个高中就是“整个世界”,可现在才开始了解“世界”有多么大,自己可以做的有意义的事情有多么多,而学业成绩远远不能定义自己个人的价值。可惜的是,那些在高中自杀的孩子放弃了走到那一天,找到那个结论的机会。
.jpg)
我们改变不了青少年还在发育中的情绪调控机制,就算搬家来远离铁轨,大桥,我们也不能保护孩子生活在真空里,永远没有压力和失败。我们能做到的是